王士俊(1683~1756),字犀川、野君,号灼三,清代瓮安牛里(今福泉谷汪乡)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名臣。幼聪明好学,能诗善文,好打抱不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举人,五十九年(1720年)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任检讨从事,与其叔王梦旭、王梦尧称王门“一朝三翰林”后历任河南许州知州、广东琼州知府、广东蕃司、广东布政使、湖北巡抚、河东总督、河南巡抚、兵部尚书、四川巡抚等。为官清廉,兴利除弊,废除向新官送银陈规,禁止向他送礼,紧缩库银开支,人民为他书赠“清洗十万赃名”条幅。他体恤民情,关心人民疾苦,每到一地,都为民请命,减轻人民负担,并亲督兵民护堤防汛,捐资银两,救济灾民。他公正无私,大胆办案,擒获真凶,沉冤昭雪。每当他离开一地时,万民跪于路旁洒泪挽留。他所到之处,很有政绩,与李卫、田文镜齐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赐王士俊孔雀花翎。在清朝的翰林督抚中,原来从无赐翎者,王士俊是第一个。他关心桑梓学业,多次捐银重修平越学宫。
王士俊不但官高位显,政声卓著,而且著述宏丰,足以彪炳史册。他从政十六年,为民是政,居官清廉。“俸禄之外,皆非所得”,励精图治,深得雍正皇帝宠爱,连续五年,雍正皇帝都亲笔书写“福”字赐给王士俊,以资激励,所以其祠称为“五福堂”。皇太后亲赐“万里孤臣”条幅,为贵州“名臣之冠”
他博学多才,善诗文,工书法,开封试院内有王士俊题额“月华纪瑞”;贵州福泉有他题的《重修平越府学碑记》。他是贵州主修过三部志书的第一人,《闲家编》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亦是邑人著作入《四库全书》之第一人,他对贵州乃至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1737年,因肇庆府有蠹役李长茂充黄江厂典吏库官、陈成元代布政官达勒取规礼银一案蒙冤,诏释为民,饬令回籍。1741年,其家人因和瓮安县民罗尚珍发生坟山纠纷,家仆攒殴罗尚珍之父罗玉弼,罗玉弼气愤自缢死亡,罗尚珍赴都察院具控,依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王士俊被处以杖徒。1756年,王士俊死于渚浒家里,终年73岁。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中,有王士俊的故事情节,但故事和真实历史有一定差异。《清史稿》《贵州通志·人物志》《山东省通志》《瓮安县志》《明清贵州700进士》等书籍均记载有王士俊史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