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仪(1898-1965),又名定一,瓮安草塘人。王定仪12岁时,随兄离家到省城贵阳,入贵阳达德学校读书,得到黄干夫、黄齐生先生的教诲。1912年,王定仪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明中学,此时恰逢袁世凯复辟,恢复帝制,国是日非,外辱濒临。王定仪和其他热血青年一道,考入贵州讲武学堂,毕业后编入黔军四十三军,参加了护国讨袁之战。因其机智勇敢,屡有战绩,从排长逐渐升为上校团长。
1929年,周西成执政贵州,欲独霸一方,因而引发贵州军阀混战。王定仪时为四十三军李小炎部前敌指挥官,带队攻克贵阳,升任副师长,在黔军中口碑较好,声誉极佳。由于周西成在统治贵州期间,对具有激进和活跃思想的达德学校进行了查封,王定仪随李小炎入主贵阳后,即与校友曾俊侯一道,经多方努力,恢复了达德学校的正常秩序;因此,达德学校师生、贵阳社会各界人士对王定仪称颂一时,传为佳话。
1930年,李小炎失利,王定仪受其影响被迫避居香港,几个月后,应八十五师师长谢彬邀请,自香港归,任该师上校团长、副师长等职。1933年到南京高级军事教育班学习,两年后毕业调一二一师吴剑平部任团长、师参谋长等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定仪随九十四军奔赴前线,参加了“八一三”上海会战。在南京保卫战中,据守芜湖、句容等地,任句容城防司令。1938年,王定仪部参加了保卫大武汉战役,因战绩卓著,受到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嘉奖
1941年,王定仪到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后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谋、国防部少将部员等职。
1946年,王定仪不愿参加内战,称病解甲还乡,回到瓮安草塘故里,赋闲在家,不问政事。但他忧民之心未泯,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领头倡议修建草塘女子小学校,参与修桥补路,帮助贫困群众等,受到乡人敬佩。
1947年,王定仪举家迁居贵阳。1949年11月,贵州解放,王定仪看到了新中国的诞生,感到国家民族有了希望,十分高兴。他积极拥护共产党,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1950年,贵州土匪猖獗,国民党残余佘辉庭部在雷山一带负隅顽抗,解放军了解到王定仪与余辉庭有军校同学关系,请王定仪出面做工作,王欣然承诺,对瓦解余辉庭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1年,贵州省委统战部组织土改工作队,王定仪以民主人士身份成为工作队员,到盘县参加土地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受到了教育和考验,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65年,王定仪因突发脑溢血病逝贵阳,终年68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