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瓮安 > 瓮安概况 > 瓮安名人
桑梓情深——傅玉书
时间:2022-10-11 15:17:39 来源: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瓮安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671次 打印 关闭 【字号:
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洵、苏轼 苏澈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被传为美谈。在瓮安的文学史上,傅龙光、傅玉书、傅汝怀三父子因贡献较大,也受到人们的传颂。他们虽然不能与唐宋“三苏”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他们在贵州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三傅”之中,当推傅玉书的贡献和影响最大。
傅玉书,宇素余,号竹庄,又号筠墅老人。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 年)冬月二十六日生于瓮安县草塘下司。玉书自幼天资聪敏,又得家庭的熏陶和父亲的教育,六岁便能咏诗作对。六岁那年的阳春三月的一天,他父亲邀请塾师和玉书郊游,来到一座河桥上,塾师以“江边渔翁停停钓”为上联考玉书,玉书略一沉思便以“桥头学才抱抱袍”相对。应对的敏捷,对仗的工整,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两位长辈甚为赞赏。清乾隆三十年,年仅 19 岁的傅玉书便考取了举人,先后担任过江西福安知县、瑞州府铜鼓同知。他为人正直,无心仕途,告别官场后,历任星山、龙洲、㵲阳、正习书院讲习。
傅玉书一生勤奋笔耕,著述很多,有《黔风旧闻录》、《黔风鸣盛录》二十四卷,《竹庄诗文集》四十卷,《桑梓述闻》十卷,《读书拾遗》六卷,《古今诗赋文抄》若干卷,《汉诗笺》四卷,《黄平州志略》二卷,《象数蠡测》四卷,《卦爻蠡测》二卷。这些作品不但使地方文献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而且受到当时的名人赞赏推崇。
博玉书创作的《鸳鸯镜传奇》,是贵州最早的戏曲剧本,开创了贵州戏曲创作的先河。全剧主题鲜明,思想深刻,讴歌忠良,一腔激情。鞭苔邪恶,淋漓尽致。不仅如此,全剧而且文词稳炼。叙事抒情自然,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曾有人作诗这样评价:“笔锋痛磔奸回死,墨焰光腾义烈光。特与人心平块垒,千秋一镜结鸳鸯”。

杨涟、左光斗是明代有名的忠良贤臣,两人同年出生,同年中榜,两家曾以鸳鸯镜作聘物,结成儿女婚姻,后来两人遭到奸臣陷害,得到相同罪状。傅玉书在乾隆三十四年进京应试期间,了解到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件,便郁结于心,深为两个贤臣忠良的无辜被害抱不平。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乾隆三十八年的一个冬夜,玉书酒醉入梦,梦见一个童子拿着请帖请求他:我家主人要我拿着鸳鸯镜来向你取文章。傅玉书梦醒惊奇,当即伏案疾书,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鸳鸯镜传奇》的创作。作品再现了明朝末年熹宗皇帝皇权旁落,魏珰当权,奸臣横行,陷害忠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史实。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傅玉书因《鸳鸯镜传奇》声名远播,而他的《桑梓述闻》却又使他声名长传。

雍正年间,由知县韩瑛、举人商基镛、贡生邱中灵修纂的瓮安县第一部八卷《瓮安县志》,由于比较简略,前辈的许多遗文善事都没有记述。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怀着对桑梓故园的热爱和对后世负责的真情,不辞劳苦,数十年坚持寻师问友,实地调查,分类记录,希望补上《瓮安县志》的空白,为后世作点贡献。可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的时候却病到了,临危之际,他把儿子玉书叫到跟前,谆谆告诚,希望儿子一定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傅玉书接受父亲的嘱托后,便全心全力的投入《桑梓述闻》的编纂,他整理父亲留下的资料,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吸取其他志书的编纂经验,历时十年,于清嘉庆三年(1798 年)编成了我县的第二部县志《桑梓述闻》。
《桑梓述闻》是傅玉书的倾力之作,“内述先人之言行,远挹前民风钜之遗”,记述了瓮安上起传说时代的虞,下至清嘉庆三年共三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史实。全书共十卷十志四十篇十余万字,分方舆、建置、典法、食货、学校、官师、选举、人士、征文、烈女等十个方面,为瓮安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该书“文雅而详,能使乡帮文献赖以不坠”,傅玉书“功尤不小,实邑中数百年仅有之一人”。
私家编纂县志,在历史上罕见,这己经难能可贵了,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桑梓述闻》编成以后,傅玉书不以县志命名,他说:“不敢侵邑大夫之权,且以著先君子之遗意也”。这种毫不居功自傲的治学精神和谦虚不炫耀的作为,充分体现了他对桑梓的一往情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他创造了贵州文化史上四个第一的奇迹
下一篇: 4月11日,央视4频道《国家记忆》栏目将播出《绝笔》(第二季)《红色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