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政务要闻
【我的扶贫故事】黎德华:化解婆媳矛盾 扶贫更“扶心”
打印 关闭 【字号:

我叫黎德华,是瓮安三小的一名教师。2018年1月9日,组织安排我到玉山镇苟家庄村驻村。驻村工作涉及家长里短、方方面面、千丝万缕的事务。而其中那段让“婆媳不和”变为“婆媳孝和”的故事,最让我难忘。

婆媳吵口  老人独住小屋

苟家庄村离县城39公里,位于玉山镇北部,与深溪村毗邻。到村这天早上,驻村工作队李立国队长部署了战斗任务,指令每位战友到自己网格中摸排情况。

我在战友张光林的带领下,拿着网格表,来到住户密集、组路崎岖、岔道极多的大沟边组,走访的第一天,我重点走访了建档立卡户王显珍户,她一户一人,居住在一层三间的吊脚楼小平房里,这是用毛砖砌的石棉瓦房,窗户破薄膜胶纸被秋风吹打着,另一头是圈舍,粪水流淌在吊脚楼阴沟里,臭味朴鼻。

她八十二岁,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弓着背,拄着拐杖,暗淡的眼神凝视着我。张光林对她说:“这是来帮扶你的黎老师,以后联系他。”老人拽着我的手诉说着:“丈夫、儿子都去世了,儿媳和孙子们同住这个小平房,另外生活。我一人住在一间小屋里。”她一边说一边指给我看,屋里饮具、杂物、被子乱作一团。杂乱的房间让人揪心。

我对她说:“有党的好政策,我会帮扶你的”,她半信半疑望着我。                                          

在回村里的路上,张光林对我说:“她和儿媳不是很和睦,怪可怜的”。回到村里,在晚上的脱贫攻坚推进会上,我向队长汇报了走访情况,散会后,我忧心忡忡,不能入睡。她的问题怎么办呢?   

                                     

一顿家常便饭,化解婆媳嫌隙

俗话说,家和才能万事兴。第二天,我我又来到她家,主动找她儿媳戎生会谈心,做她思想工作,

我苦口婆心劝导:“她毕竟是你公婆,孝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你们互相照应,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戎生会边听边点头说:“也没别的,她总是一点小事唠叨不得了。你看我家住的嘛,环境差,吊脚楼不安全,不知怎么办”?

我说:“只要你们团结和睦,我也争取给你们帮忙,用三改政策给你们解决住房问题。”

“真的?那你今早就在我家吃饭。帮帮忙吧!”戎生会说。

“可以,但要把你妈请过来一起吃饭哟”,我回答。

好!好!她连声回答,随着转身做饭去了。

正在这时,路边从街上下乡卖菜的喊着:卖豆腐!卖豆腐!

我去买了些猪肉、豆腐、凉粉一并提进厨房。没有多久,饭菜煮好了,摆了一桌,戎生会去叫王显珍吃饭,我趁机劝说老人同桌吃饭,她看着儿媳真诚的目光,终于一起进到厨房笑着说:“黎老师,怎么让你花钱买菜啊”!我说:“没关系,应该的。”大家边吃饭边拉家常。

我对她们说:”三改有政策规定,基础设施,自己出钱出力”。戎生会说她儿子务工的钱还有积余,可花在建设上,完全同意。婆媳终于言欢和好。

饭后,我回到村里,心想:“危改计划有着落了,今天大有收获”。   

筹备材料动工危改

乘着时机成熟,我走访了一般户网格后,抓住机遇又来到王显珍家。

用尺子丈量圈舍面积,电话联系玉山水泥预制厂,订制8块水泥板。托人找拖拉机在附近沙石厂运来泥沙,我帮忙抬泥沙填平吊脚楼阴沟,安地下水管,平整院坝,用砖砌吊脚楼护栏。订制的水泥板凝固后,又联系工人用拖拉机运到王显珍家,我和工人把水泥板抬放在粪坑池上面铺放好。

经过几天的劳动,基础设施准备就绪。

施工队用一个多星期新修了厨房、圈舍、洗澡间、硬化了进家路和院坝。房屋内外粉刷一新,换上新电线,安上路灯。

房屋安全了,自来水通了,居住环境舒适了。我大大松了口气!    

婆媳和睦  携手脱贫

真心换来真情在。搬进新家这天,戎生会打电话叫我来她家,我亲眼看到婆媳两互相谦让。

我主动和戎生会把公婆房间里的饮具搬进厨房,收拾好公婆房间杂物,折叠被子,房间物品,井然有序。真情感动了王显珍。她当着我在,从她屋里捧出一个小箱子,用钥匙打开小锁,从里面拿出一个沉甸甸的红布包,拆开封口,原来里面包着一叠百元大钞。

她将包塞进儿媳戎生会手里,激动说:“原来是我不好,你修房屋,建圈舍既花钱又辛苦!这点积蓄得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评上建档立卡户,年年享受低保、临时救助、养老金、入股分红,一年比一年多,我一人用不完,现在有吃有穿,房屋安全,大病小病有合医报销,脱贫了,这些现金你拿去开销吧”!

戎生会接过红袋子,感慨地说:“不忘党恩!感谢工作队!感谢村委会!钱我替你保管,你需要时给你买生活用品,让你健康长寿!”  

我打开车门,扭动钥匙,准备回村,婆媳两拉住车门不放,又要留我吃饭走!我欣慰说:”村里晚上开会,我还会来的”。婆媳两松开手,我缓缓开走了车,反光镜里她两还在招手致意。

路上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平生头一次处理婆媳矛盾,并成功化解回归温暖融洽之家。这是驻村工作必然要遇到难题之一,也是驻村工作搞得好不好的关键所在。群众事无小事,在帮扶的路上,“扶志”重要,“扶智”亦然。但“扶心”,才能让困苦的岁月泛出温暖甜蜜的光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