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瓮安县坚持把引进培育旅游产业主体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叫好不叫座,热闹不赚钱”的问题,推进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旅游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成立了县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任双组长的县旅游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化专项组。制定联席会议、联签、考勤、文书档案管理等相关制度,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召开专项组调度会6次,各工作小组累计召开调度会及专题会40余次,狠抓落实,形成了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旅游综合评价指标稳步提升
截至目前,我县共接待入黔游客249.99万人次,同比增长75.63%;共接待过夜游客人数64.75万人次,同比增长12.23%;旅游人均花费达到819.2元以上;限额以上住宿企业(单位)营业收入增速达41.08%;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单位)营业收入增速达71.8%。
三、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
谋划文化旅游类招商引资项目18个,总投资22.8亿元。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外出考察招商13次,考察企业17家,邀请来瓮考察19次,开展旅游招商推介会4次,达成合作协议项目3个,与贵州轩名酒店管理公司、四川“一块去”旅行社、贵州龙禧国旅、四川太平洋国际旅行社等18家旅游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达成深度合作。
四、“四大行动”有序开展
(一)闲置低效项目有效盘活
全面摸底排查,清理闲置低效项目2个,按照“一项目一方案”工作要求,制定方案分类施策,启动2个低效项目盘活工作。与四川云崖牧歌康养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康养、旅居项目合作;与铜仁思新创未研学实践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开展全县红色研学活动,有效盘活全县闲置低效资产。
(二)市场主体培育不断壮大
完成11家住宿企业上规入统,培育2家贵州省优强(A级)旅行社,引进56家旅游各类经营主体企业入驻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及建中茶旅小镇,启动国有旅游景区“三权”分置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起草《瓮安县国有企业(旅游板块)改革工作方案》,推动瓮旅集团公司实体化转型。
(三)旅游业态提质升级加快
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温泉旅游、省际旅游为基线推出7条不同类型旅游线路;在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规划“红心向党”半日体验、“赤色征程”一日体验、“红色古邑”二日体验3条红色体验线路。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州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评定乡村旅游村寨30个,同比增长650%;客栈6个,同比增长500%;农家乐100个,同比增长300%。猴场镇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猴场古邑区入选贵州省红色文化体育旅游示范点。组织3家餐饮企业完成第一批“黔菜”产品申报;积极引导和动员商户入驻“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促进餐饮、住宿行业线上、线下消费双提升。
(四)服务质量大力提升
持续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瓮安”“多彩贵州满意旅游痛客行”活动。开展导游专业素养、酒店技能展示、旅游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应急演练等培训5次,累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300余人次。4A级景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检查25余次,立案查处违规经营旅行社1家,行政处罚5万元,处理旅游投诉4件,办结率、满意度均为100%。
五、下一步创建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下一步,我县将按照“广招商、重盘活、提服务、强管理、善营运、促成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盘活闲置项目。一是加强旅游产业化基金申报。认真包装建中镇特丽尔庄园奇遇谷、奇遇园等项目,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申报“四化”基金加快有收益项目业态打造。二是加大涉旅优强企业招引力度。通过引进金融资本或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加快完善盛唐樱园、草塘“十二塘”景观工程等即将建成项目,尽快建成投入运营。三是加快资产变现进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实力雄厚的投资者,采取项目入股、资产进行委托经营或转让等方式,将已形成的投资转变为可变现的资产,发展多元经济,实现闲置项目盘活、闲置资产变现的目标。
(二)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一是围绕龙头企业抓引培。聚焦品牌酒店、特色民宿、主题公园、旅行社、文化演艺、旅游装备和商品制造等领域,结合我县红色文化特色,分类梳理出清单,针对性筛选重点目标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参股入股、产权激励”等优惠政策引入国内国际实力较强的企业参与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经营管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是围绕旅游要素抓引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景区及周边规划设置一些综合购物中心、购物市场,培育一批设施完善、商品丰富、消费安全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类主体。大力支持有实力的旅游市场主体与国有景区管理平台公司合作,强化分类指导,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企业。三是围绕品牌创建抓引培。以营销活动支持瓮安柴姨妈乡土食品有限公司、三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食品生产企业发展,以优质服务支持草塘蒸笼、瓮安凉粉、瓮安辣鸡粉等特色名小吃经营主体入驻景区,积极组织瓮安梭罗贡米、瓮安欧标茶、黄金芽生态有机茶等旅游品牌开展质量评定,打造“瓮安味道”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景区旅游质效。
(三)创新融合旅游业态。一是擦亮红色瓮安文化旅游品牌。依托“两个伟大”,即“伟大转折的前夜—猴场会议”、“伟大的开始—强渡乌江”,以及红军四次经过瓮安县境的丰厚红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讲好革命老区故事,辐射带动“冷少农故居—擦耳岩战斗遗址—猴场会议会址—毛泽东行居—红军突破乌江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用好用活红色旅游品牌。二是做强康养休闲旅游品牌。聚焦“一地双泉”这个特色,结合中医康复,打造“银盏玉龙温泉—草塘温泉—永和红岩温泉”康养精品线路,用好用活温泉康养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大力实施“旅游+N”的方式。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康养、农业观光等资源优势,鼓励企业走“旅游+”融合发展路线,培育更多“卖点”“看点”“玩点”,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旅游产业链。四是丰富旅游商品供给。注重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草塘火龙、灯夹戏、苗族搓梗仔采阿诗舞、高台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创意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民间匠人开发花灯、变脸面具、《鸳鸯镜传奇》连环画、《知遇瓮安》等“非遗”文创旅游产品开发,做好传统工艺产品的旅游商品转化。
(四)大力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聚焦景区旅游观光交通服务能力提升,完善旅游快速通道、景区内部公路、智慧停车场、旅游厕所及标识系统建设。聚焦智慧旅游,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加快推进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智能化、应急救援、安防消防、5G网络基站等设施建设,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聚焦市场需求完善旅游住宿体系,规范现有旅游住宿企业,支持各类文化主题酒店、户外汽车营地、露营地等新型住宿业态发展,满足游客多样化住宿需求。二是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充分运用人才博览会、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引进一批会策划、懂经营、善营销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围绕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与旅游院校、旅游集团合作,组建专家型讲解队伍,切实把瓮安的好山好水好故事讲准、讲特、讲精彩。围绕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持续开展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能力培训,鼓励各旅行社通过旺季短期签约和长期招聘等方式,引进一批持证导游。三是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持续开展“痛客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严格清理清查违法违规、无证经营、价格欺诈等长期扰乱市场秩序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着力打造公平规范的行业环境,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舒心。流连忘返,不断推进我县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